第四十章 天地同悲(2) - 庶出格格闹京华 - 阙无忧
康熙诏允鎏入内廷议事。是在第二天的下午。然而。他接到的那一个让其牵肠挂肚的快报。却是在早朝之前。
康熙拿着那份快报。心有千万种感情。愤怒积压于胸。更有无可奈何之感。
皇上脸色不明。朝野之上就多了几分揣测。不知是哪个人的把柄落到了康熙的手里。而今他只是隐忍不发。待到爆发之时。定是无所遁形。死无葬身之地。
一时间。朝堂之上。心里有鬼之人均是人心惶惶。即便是散朝而去。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也忙着在家里秘密集会起來。
允鎏就是在万千人等这般关注内廷的情况下。來到了康熙的御书房。
刚进这大殿。康熙也只是遣散了众多奴仆。自己依旧在看着奏折。直到三德子开门进來禀报说。房外的人也撤干净了。康熙这才长叹一口气。将放在手上的奏折掷到了桌上。
“皇上。”
允鎏望着康熙的一系列动作。心中不明。却又仿佛有几分了然。无端端地也有些诚惶诚恐起來。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
康熙瞟了他一眼。忽然说道。
“让你查的事情。如何了。”
允鎏听罢。忽然便又跪了下來。
“臣惶恐。只是冰山一角。并沒有查出全部。”
“这么说。你关押的那个人。她不肯合作。”
允鎏不语。只是讲头埋得更低。
“假以时日。臣定会给皇上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允鎏啊。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你先起來说话吧……”
康熙的声音显得有些苍老疲惫。每一个字都在御书房内久久回荡。允鎏站起身。却见皇上已经绕过书桌。向他走來。
“……钱塘水患。今年发得异常猛烈。特别是海盐盐官一带。根本就是天灾横行。人祸难当。”
人祸。
允鎏抬头望了康熙一眼。又立马低下头來。
“海盐知县。贪赃枉法。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所谓修堤助民。全是沒踪沒影的事情。。……你自己看看吧。”
康熙仿佛有些说不下去了。他将袖中一鹅黄色绸缎小筒递给了允鎏。允鎏双手捧过。只觉得双手沉甸甸地。
“皇上……这……”
毕竟是密报。康熙却这么给了自己。还让自己仔细查看。允鎏受宠若惊之余。竟然因为玉宁的缄口沉默心生愧疚。他颤颤巍巍打开竹筒。其中卷轴之内容。让他惊愕不已。
“……海盐知县……此人并非朝廷科考中榜之人。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皆是……卖官鬻爵……所酿之祸。”
允鎏愣了一下。不自觉便将那句尤为显眼的话给读了出來。
康熙负手背对着允鎏。听着这些由百姓血泪凝结而成的控诉。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沒错。是自己姑息了他。
是自己造的孽。
如若当时不是只办了余国柱这等小角色。如若当时沒有将那人官复原职。Www。。com今日的人祸便早就可以免了的吧。
“皇上。”
允鎏这一下。完全揣测不到康熙的意思了。
“彻查。严惩不贷。朕再给你一个月时间。过了三月。若你所说的账本花名册还是沒个眉目。从犯与主犯一道按罪论处。绝不姑息此等祸害苍生之辈。。”
“……臣领命……”
康熙说得坚决。可是允鎏却答得艰难。因为。他这一跪。允诺的是玉宁的性命。Www。。com她若再不合作。那么三月过后。她的生命也要到头了。
允鎏跪伏在地上。痛却布满了全身。
……
允鎏走后。康熙像是被刚才的那番决心抽空了一般。当三德子悄悄进來之时。看到的便是康熙在其座位上颓然而坐。
“皇上……”
三德子的轻声呼唤。倒像是一阵轻叹声。
“……朕。总是在后悔呀。”
康熙睁开眼。见三德子已经站在了身边。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便伸出手。让他把自己扶起一些。
“皇上宅心仁厚。是社稷之福……”
“呵呵。三德子。你便不要再奉承朕了。朕老了。可是还沒糊涂……自己做的错事太多。现下。却让百姓替朕受过。朕心中惭愧啊……”
三德子听罢。忽然又说。
“皇上。您也是爱才之心之甚。旁人不知好歹。您又何必怪罪于自己。”
康熙默默摇头。Www。。com沒有再说什么。却已经否定了三德子所说的一切。
是他。是他当日里为了平衡索额图与明珠的力量。沒有给与容若一个可以让他施展抱负的位置。
容若体恤民情。明白他的苦衷。只是默默承受一切。却不想他是那般命运多舛。刚至壮年。却因病痛撒手人寰。
那一年是康熙二十四年。康熙自己才十六岁。容若才不过三十一岁。在容若弥留之际。他后悔不已。便问容若有何愿望请求。容若只说了一句话。Www。。com也就是这一句话。让康熙犯下了第二个错误。
康熙二十七年。郭绣弹劾余国柱与明珠。条条罪状。令人发指。卖官鬻爵。更是不可饶恕。康熙龙颜大怒。办了这负罪累累的二人。
后來余国柱被逐回原籍。而明珠却因容若的一句话不至于后半生那般苍凉苟且。
容若当时。似乎早有所感。为他父亲求了个人情。虽然是求父亲不死便可。可是康熙每每想到罪臣后半生会无比凄惨。又想想仓促离世的容若。心中便多有不忍。沒过多久。便将明珠官复原职。只是。他万万沒想到。这一來。却犯下了第三个错误。
这个错误。便是为钱塘百姓留下了个祸根。
康熙不明白。为何明珠还是沒有死心。
半生起落。爱子离世。难道还不足以让他安安稳稳么。
康熙想着想着。多年以來干涸的眼角竟然渐渐湿润起來。
容若。看來。我要食言了。
时下。正是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四十七年。明珠在度过了落落寡欢的几年之后。卒于内城家中。康熙派三子胤祉前去吊唁。
自己。却不曾露面。
据内廷人说。那一日。康熙枯坐于当时与明珠大议削三藩的御书房中。望着那把陪他御驾亲征几载的宝剑。也不知道是在想些什么。
或许。只是在回忆。若干年前。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怎样意气相投。谱写的那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吧。
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