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四十六亿年前的冰 - 杀戮战境 - 兽人厨子
readx();
迷迷糊糊的任天感觉自己做了一个极为沧桑古老,而又漫长的梦……
距今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即将诞生。而它,一个小冰块,也随着一颗小彗星来到了这颗新生的星球。
那时的地球,几乎完全是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球体,所以它与小彗星几乎是瞬间就被蒸发掉了。但形成水蒸汽的冰晶居然没有分散开,而是像一朵难以捕捉的云般,游离于地球的上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如岩石等硬家伙浮上地球表面,最终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无比巨大的球体――地球。
化为云雾的冰晶想离开地球,因为这里还是太热了。但是由于巨大的地心引力,使它无法摆脱游离在其边缘的命运。于是,它每天就在气化、凝结中一点点的度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亿年过去了。地球不间断地向外释放着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形成了“冰晶”的第一批同类邻居――大气层。
因为有了同类,它变得活跃起来,随着冷热交替形成的风,在空中飞舞。但无论它怎么努力,都无法和新“邻居”们交流。它知道自己与它们相似,但又不相同。
但“冰晶”却能和它们相融,并以此为乐。当它与越来越多的水蒸气融合在了一起时,终于凝结成水滴。
于是,雾化的冰晶变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滴――雨。
那时,它和许多邻居或者也可以称为同伴的家伙们,陆陆续续的降落在温热干涸的地面上。开始,它们大多渗透进了大地,但“冰晶”并没有如此。它与融合的部分同伴形成了一个椭圆型的大水滴,并在地面上不停翻滚着。
只是,由于引力的存在,它们不由自主的从高一些的地面向着低洼地带滚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伴落下来,“冰晶”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直到它们流进一个深坑里,它才把融合的同伴们分解开。
“冰晶”再次变回了一滴小水滴。
然而孤独还是让它选择进入同伴中间去,在它们的怀抱中起起伏伏。雨越下越大,深坑逐渐被同伴们填满,然后又和其他深坑里的同伴汇合。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湖泊,湖泊又汇聚成大湖,最后它们成为了――海。
在那记忆中的海里,任天见证了单细胞的诞生,即生命的起源。
后来他发现有些生命居然可以和“冰晶”交流。当然,它们之间都是只有简单的交流,并非语言。任天只知道那些原始生命大多仅仅是想要生存与繁衍,包括一些想要吞噬掉“冰晶”的家伙。
不过很可惜,它们反而被它融合了其体内的水分,消亡了。而那个“冰晶”居然可以从它们身体的水分里吸收一些养分。渐渐的,它的体型也大了一小圈。
“伪装”成水的它在海里肆意的游玩,去过许多地方。有时,它发现了一些新奇生物就去融合它们身体内的那种养分,后来任天才明白,那养分被其实就是――血。
另外他还发现,融合了血液后,“冰晶”的意识里居然会多出一些没见过的记忆,有些比较完整,但大多是缺损的。而这些记忆都是曾经属于那些被它融合的家伙们。
面对这些因吞噬而失去生命的家伙,“冰晶”并没有感到任何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它只是偶尔感受到它们对它的敌意、或好奇才这么做。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某种本能吧。
那么,它是生命吗?任天也不知道……
漫长的时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亿年,如小山般大小的“冰晶”随着洋流来到了地球的北端。
这里比较寒冷,而它就是个喜欢冷的家伙。加上度过了几十亿年,偶尔它似乎也会觉得有些累。任天觉得它应该是想要恢复成刚来地球时的形态――冰。
那样它就不会再漂泊了。
但是没想到,被后世称为“震旦纪”的这个时期,变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冰川期。冰晶被低温冻结成一座小冰山,位于北极的中心点。
开始还能感受到一些风雪,它们落在小冰山上,一层又一层。后来“冰晶”就被积雪慢慢压向冰川层下,再也见不到光。由于上方的冰雪越积越多,压力、压强也越来越大,它那小山般的躯体也渐渐被压缩、变小。
时间也仿佛被冻结了般,晶莹剔透的冰晶竟在北极停留了整整九亿年!而它,居然变成了只有拳头般大小……
至于它为什么知道拳头这种东西,那就得从十一年前开始说起……
因为人类工业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逐年变暖,温室效应将导致北极冰层大范围融化,使地球极有可能提前进入大冰期,既冰川期。
2017年4月初,由中俄两国的十六位自然科学家,组成一支精英科考队深入北极冰川。而这支队伍所考察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查“震旦纪”与“寒武纪”等冰川期的形成因素,希望能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2017中俄联合冰川考察队,领队:李显民,63岁,中科院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大气科学研究长达45年之久,是位令人尊敬的老科学家。副领队:鲍尔沙克,55岁,俄罗斯科学院学者,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发布过多篇精准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