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飞将的末路(四) - 无双夜二之统一 - 尐然
这一年的九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吕布,在进军到梁国境内时遇到了战败的刘备等人,于是便一同进军至彭城。臧霸等人得知后,便率众归附了吕布。这时,陈宫向吕布建议说:“应当主动迎击,以逸待劳,无不克也!”吕布却说:“不如待其渡河之时,半而击之。”十月,彭城相侯谐率众反叛,曹操于是在彭城屠城。而后曹操继续进军,吕布便率军迎击。这时候,陈登率领广陵郡兵进抵下邳,从背后袭击吕布。吕布逆战不利,部下骁将成廉为曹军擒获,于是率众撤回下邳。
有资料说当时臧霸有带兵援助吕布,依我看不大可能。一则,臧霸等人所屯驻的莒县距离下邳较远,从路程上说不大能来得及;二则,莒县属青州地界,此时袁谭已几乎占据了青州全境,就差莒县那一块,因而他必然会趁曹操与吕布交战之际,率军收复莒县。如此,臧霸等人便等于是无法脱身的。当然,这也许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归附吕布的主要原因吧。
另外,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张辽被吕布委任为鲁相,当时正率军屯驻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从地图上看,鲁县已经深入到兖州地界了,看样子应该是在牵制来自兖州方面的兵势。这说明张辽在吕布麾下的时候,吕布就已经让他独当一面了。
随后,曹操与陈登率领大军进抵下邳。这时,陈登的弟兄们全都在下邳城中,吕布便想以此来迫使陈登倒戈,然而陈登却无论如何都不肯屈从。随后,曹操写信给吕布,劝吕布投降。吕布有投降之意,却为陈宫等人劝止。
史书上说,吕布以挟质陈登的亲兄弟来胁迫陈登倒戈,我看这事不大可能。陈登明知道自己的弟兄们都在吕布的手里,却还要率兵前来助曹操夹击吕布,立场已经摆得很鲜明了,吕布又岂会多此一举?想来史书之所以要这样写,无非就是要为陈登不顾家人性命的行为,扭转一下形象,顺便从侧面美化一下曹操。
随即,吕布一面暗中派遣许汜、王楷去向袁术求救,一面又率领千余骑出城逆战,却又战败退还,于是便固守不出。许汜、王楷到了淮南,求见了袁术,袁术却说:“吕布不将女儿送来,失败是他自找的,还来找我做什么?”二人便说:“您如今不肯援救吕布,是等于自取灭亡,吕布一旦战败,您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于是,袁术便整顿军队,声援吕布。吕布见袁术不肯发兵前来,便带着女儿趁乘夜前往袁术那里,却在途中遇到了曹军。曹军弓弩齐发,吕布无法通过,便又撤了回去。吕布回到城中,打算让陈宫、高顺守城,自己率领骑兵去截断曹军粮道。然而,吕布的妻子却出言将吕布劝止。
从资料里可以看出,袁术此刻还在为吕布先前绝婚的事情而生气,因而在此之前吕布并未跟袁术复通。这段资料最先出自《英雄记》,《资治通鉴》也有收录。我仔细看了下,发现很有可能是虚构出来的。前面已经说过了,吕布绝婚于袁术之后,二者便不再有丝毫瓜葛,又何来再向对方求救之理?何况袁术人在合肥,距下邳几百公里之遥,路途遥远不说,其自身都难保了,又如何能率军前来救援?话说,此时袁术的军队正在江、淮间依靠蛤蚌为食,几乎连生存都快成问题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援救吕布。再者,原文对曹操的称呼是「太祖」,而作者王粲去世的时候曹丕还没有称帝。所以,这段资料多半是后人附会添进去的,可信度不高。
吕布闭城固守,曹操久攻不下,士卒疲困,打算撤退。荀攸、郭嘉则劝曹操不要放弃,要继续进攻,一定不能给对方留下喘息的机会。而后,曹军开掘沟渠,引沂水、泗水灌城。一个月后,吕布全军更加窘迫,于是上下离心,其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绑缚陈宫、高顺,率领部众开城投降。吕布及左右亲卫被困白门楼,曹军四面紧逼,吕布见大势已去,便让左右砍下自己的头颅去投降曹操,左右不忍,于是吕布下城投降。
关于吕布属下的骑将侯成叛变的原因,很多资料叙述的都不大一样,很显然这件事情有故意修饰的成份。其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当时城中缺粮,而侯成等人却大吃大喝,对于这般违反军纪的事情,吕布当然会感到很生气,事后的处罚自然就在所难免。然而,侯成等人之所以会选择在这时倒戈,多半还是害怕等击退了曹操之后,吕布会重重的处罚他们,甚至于可能会将他们斩首示众,以正军纪。如果不是迫于某种原因,他们一定不会倒戈的。
话说,十一月份都已经入冬了,河里又岂会有多高的水位,就算决堤灌城,也顶多就是让战场变得泥泞些,根本就不可能会像夏季的洪涝灾害那样淹得厉害。这种情况下,也不过就是让吕布的骑兵无法出城野战罢了,既无法野战,那吕布也就只能暂时守城了。
至于最后战败之时,吕布之所以会选择投降,而没有突围离去,想来一是由于战场泥泞不利骑兵突围,二则是他的家小都被曹军俘虏了。且说郝萌叛变之时,吕布连逃跑都不忘带上自己的妻子,可见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也!至于后来曹操说「卿背妻,爱诸将妇」,这恐怕又是后人添加进去的污蔑之辞。在那种情形下,曹操哪会有闲功夫去扯这种无聊的话题。另外,临败之际,吕布会让左右亲卫砍下自己的头颅,如果不是虚构的,就是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史书上又说吕布三战皆北,依我看这话不对。倘若吕布真的无法与曹操匹敌,那他又为何在首次战败后,还要再出城逆战呢?依照军事常理来说,在兵势不敌的情况下,他应当依城固守才对啊?《三国志》说:“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这话恐怕懂点道理的人都不会相信。人在危急关头,往往都会为了生存而团结起来,尤其是像吕布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将们,更是深知这样的道理,因而以往他们总能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倘若吕布当真连连败给了曹操,如此不堪一击,曹操又怎会一直攻不下仅有数千兵力守卫的城池来呢?曹操平素不是最善统率步军,攻城掠地的吗,这会儿怎么又攻不下了呢?
很显然,先前吕布数次出城逆战,其根本就是在使用游击战术。由于吕布手中的骑兵不多,只有一千余骑,不可能一下就击溃曹操的数万兵马。因而吕布每次出战所用的战术,便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去尽可能的杀伤敌人。而杀敌过程中难免会有疲累的时候,因而等杀到累时吕布就率众撤回城里休息,休息好了之后再出城逆战。当初,吕布以数十骑连战十多天,击破了张燕的万余精锐。而此次的情形,跟那次几乎是一样的。虽说首次逆战失利,成廉被擒,但那根本就不影响吕布军的整体战力。
打个仗,有个别将领失手被擒,本就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这也许是由于成廉一时兴起,打算驰突操阵,想一举将曹操给斩下马来,不料却被曹操身边的侍卫给挡住,而后周边的曹兵一拥而上,成廉独自应战体力不支,便被一众曹将给擒了下。然而,史书却刻意要含糊不清地提到这一点,目的也不过只是为了突显一下曹操用兵很厉害而已。其实,曹操用兵的水平也不见得有多厉害,这从赤壁之战的结果就可见一斑。
下邳之战,如果不是最后有将领突然叛变,这一战必将是曹操无功而返,因而这一战跟官渡之战的性质是一样的,不过运气而已。话说,陈寿之所以写史太过简略,原因就是害怕言多必失,他总不可能说出「吕布之败,乃时运不济」这样的话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