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旁观者清 - 我欲扬明 - 红尘俗世蒙面人
皇上乾纲独断,既然圣议已决,人臣只有凛然奉行,俞大猷无法说服皇上收回成命,只好拜辞出了皇上的行在,来到总参谋长杨博的营帐之中。
杨博正与随行的两位作战参谋王崇古、殷正茂一同趴在案几之上,紧张地绘制军用地图——明军此前从未如此深入草原腹地,行军途中,杨博就安排第一军派出大批斥候,勘察四周地形,每天宿营之后,根据各队斥候勘察结果绘制地图就成为总参谋部雷打不动的工作。离开大同这几天来,这个由总参谋长带两名作战参谋,被皇上戏称为“袖珍参谋部”的三个人每天都要熬到半夜,辛苦程度不亚于庙起来巡营查哨的俞大猷。
杨博与俞大猷曾在第一军共事近两年,关系处的十分融洽,见他进来,杨博也不起身相迎,只简单地打了一声招呼:“志辅兄请稍坐片刻,等我忙完了再与你叙话。”
论品秩,俞大猷是从三品的指挥使,与正三品的兵部侍郎杨博相差无几,但杨博是文官,又是明军总参谋长,有调动指挥全军之权,照理俞大猷应该俯首听命才是。不过,两人熟不拘礼,俞大猷心中又着急万分,便嚷嚷着说:“惟约兄,火都上了房,你还是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一放吧”
“哦?”杨才下了手中的笔,笑道:“能让山崩于前而不变sè的俞大将军如此方寸大乱,不用说,定是皇上驳了你的奏”
“唉”俞大猷长叹一声:“皇上还是坚持只留五千人护驾,我却没有皇上那样的弥天大勇,又怎能不方寸大乱?”
杨博越发大笑起来:“哈哈哈,嘉靖二十六年chūn,大同奏称上年鞑靼各部遭受雪灾,恐其今chūn乏食而入境劫掠。某人向朝廷献上‘攻守相间’之策,建议各边镇守军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边堡,阻敌进入我大明内地,并向朝廷请命,要率所部jīng锐骑兵数千作为一支偏师,出塞游击于鞑靼后方,袭扰其后方,令其首尾难顾,不战自溃。旬月之前,朝廷yù遣使与西番哈密修好。某人又向朝廷提议先发制人,请命率所部jīng兵数千西出嘉峪关,联合哈密等西域小国,共抗雄霸西域的胡虏番国吐鲁番。去事不远,余音尚且绕梁,我就不明白了,某人既有胆量率军深入数千里之外的大漠不毛之地,怎么就不敢领命护卫圣驾巡幸三百里之外的草原?”
俞大猷负气地说:“惟约兄就不要取笑我了身先士卒、效死家国,俞某当然不敢人后,甚或浴血疆场,马革裹尸,正是俞某生平之夙愿。可是,圣驾就在军中,安危之责,何其之重,俞某安敢冒此大险?”
杨博说:“志辅兄不必担忧过甚,司礼监首席秉笔黄锦黄公公,一向在皇上身边当差,殷勤伺候,甚得皇上宠信,只为建议皇上带两位新晋妃嫔同行,便被斥退,留在大同不得随行。还有此次出关,皇上坚持不用舒适的乘舆,改以骑马,包括你我在内,随行文武官员都剀切苦谏,皇上也一概不纳。及至接近俺答所部营地,不待我等再奏请,皇上自己就改用乘舆,以示天家威仪。往事历历在目,志辅兄难道还不明白,皇上天聪,圣心深远,胸中既有沟壑万千,更有一定之规,非我等愚夫俗子所能企及的。比如说,皇上只留五千人马随行护驾,除了要检验各部是否诚心归顺天朝之外,大概还有一层用意,不知志辅兄想到了没有……”
杨博未曾参加刚才在行在的奏对,却能一语道破皇上的用意之所在,俞大猷不禁大为佩服,但听他说皇上此举还有一层用意,忙说:“这我可没有想到,愿闻其详。”
“你是重任在身,方寸已乱,当然没有余暇去想别的事情。”揶揄了俞大猷一句,杨博笑道:“你那支试验部队,皇上大感兴趣,赐名曰‘混成旅’,有意要在全军推广,难道不给你一个实战检验的机会吗?”
本作品16k独家文字版首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16……k……原来,随着御制神龙炮、“27式”半自动步枪、手榴弹,尤其是战车等新式火器广泛装备全军之后,明军对战术的研究也随之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俞大猷提出了以诸兵种协同作战为核心的现代化战术思想,并在第一军组建起了一支试验部队,由原营团军神机营、战车营和骑营、步战营各一部混编而成,共计有骑兵一千人,步兵两千人,炮兵五百人,战车营两千人,装备轻型神龙炮的重战车一百辆,装备佛朗机轻炮的轻战车二百五十辆。迎敌之时,先由骑兵出击狙击敌人,辅以神龙炮队的远程火力支援,使战车有充裕的时间展开并构成战斗队型;敌人逼近,骑兵就退入战车构成的环形防御圈之中,所有战车的火炮同时开火,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敌人再逼近到战车防御圈的近前,就由隐藏于战车之后的步兵开火,以步枪、手榴弹等近战火器杀伤敌人。等到敌人被各种火器反复杀伤,锐气已折之后,步兵就从战车防御圈中冲杀而出,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打退敌人的进攻。当敌人攻击受挫,队形溃散之时,已休整多时的骑兵再整队出击,追击溃逃之敌。
这一战术,脱胎于嘉靖二十四年戚继光在营团军首创的战车营铁桶阵法,不过,由于更多的火器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利用诸兵种协同作战,并将各种火力依shè程远近进行合理配置,威力较之当初的铁桶阵大了不知多少倍,连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朱厚熜看了也不禁叹为观止。由于这支试验部队总计五千五百人,超过明军一个团的编制,又没有达到一个师的兵力,朱厚熜索xìngcāo练出了旅这一级编制,赐名曰“混成旅”。
按照朱厚熜的本意,如此先进的军事建制和战术思想,应该立刻推向全军。可是,总参谋部经过严密的论证,提出了三大暂缓推行的理由,其一,受限于当前科技及生产水平低下,皇上又力排众议,确定了以优先发展海军,确保海疆安宁和商路畅通为军事建设的重点,兵工总署要优先满足适用于海军舰艇的火炮的生产,无法大量生产刚刚定型的轻型神龙炮;加之装备佛朗机的轻战车可以用民用大车改装而成,而装备轻型神龙炮的重战车却需要特制,驮拉战车的马骡也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这些必需装备的生产和训练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其二,明军刚刚完成新式军制的整编,各级指挥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不宜再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其三,混成旅的建制及其相应的战术还停留在试验阶段,尚未经过实战检验,贸然在全军推行肯定会遭到那些因循守旧的高级将领的反对。
朱厚熜考虑再三,觉得总参谋部的建议也很有道理,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一想法,却一直引以为憾,吩咐俞大猷抓紧试验部队的建设和训练,演练各种战术,并时常垂询相关情况,显然是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将混成旅这一建制向全军推行。
听杨博这么说之后,俞大猷也觉得很有可能,不禁哑然失笑:“看来愚兄是当局者迷,不如惟约兄旁观者清啊不过,即便如此,只一个混成旅,拢共不过五千五百人,独担如此大任,兵力还是显得过于薄弱了些……”
杨博微微一笑:“皇上是曾当众说过只以五千人随行,其余部曲都要班师回朝。不过,皇上还曾有过严令,不许我军就食于蒙古各部。但此地尚不是我大明统辖之地,既未曾建州设县,又没有军需转运署,这五千余人的粮秣军需如何保证?还得从大同押解而来。鞑靼各部预定举办那达慕大会的古丰州距离大同有三百里之遥,征发民夫运送军粮,不免有扰民之虞,以皇上之天心仁厚,想必不会同意。不若就由你第一军每五十里驻军一部,接力运送军粮好了。这个建议,皇上定然不会反对,鞑靼各部及俺答本人也都说不出什么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