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府衙小府衙 - 擎宋 - 月如弓
(猫扑中文 )
正室被封为五诰命,看在谁的眼中都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落在乐大人的耳中却立时感到头大无比。
也不知道朝廷里这些官员是怎么想的,没升自己的官却赏了自家一个正五的诰命,这奇葩圣旨都是些什么人商议的,又是怎么放了来的。
“乐大人还不叩谢天恩!”就在乐大人心中胡思乱想之际,那传旨的小黄门早己经将圣旨读完,见乐天一直不语,说道。
如何款待,乐大人自心中有数,送了那小黄门不少好处,又托那小黄门向远在汴梁的梁师成问好并在回程的时候捎些礼送去。
文官不同于武官,文官的地位尊号,升迁更是讲究脚踏实地,武官升迁讲究的是军功,相比之下文官的升迁就显得慢了许多。在朝中还有另一种声音,认为文官升官不易,既然不能升迁,就应当升乐大人武官的职,六武职迁为五,此言一出便被以御使陈凌元为首的几位官员否决掉,武职升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乐大人从文官转为武官,要知道本朝文尊武卑,乐大人由清贵的文官转为武官显然是在跌乐大人的身份。
准确的来说,乐大人的出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乐大人这个进士出身不是正八经考出来的,而是官家赐与的特奏名,相当的没有含金量,似这样出身的人物在朝中怎么也有百八十个的,所以将乐大人转做武职也是极具操作性的。
想到这里,乐大人出了一身冷汗,多亏了陈御使出面阻拦,若自己由文入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将来出了差迟过错极有可能性命不保,要知道本朝优渥士人,没了文官身份的这张护身符,自己就等于没了安全保障,真要被拿捏到什么过错,下场真的不可预料。
乐天心中清楚,升迁自己武职的建议一定是蔡京的党羽们提出的,这样日后就可以寻个过错拿捏自己,弄不好这条小命就可能在陷害中交待掉,好在朝中不乏明白人看清了对方的意图。事实上,当初乐大人也没想出为什么朝廷会给自己一个正六武官的职位,如今一想心中立时明白过来,这就是蔡京一党当初给自己挖的坑啊。
至于那个正五的诰命,是梁师成出的主意,乐大人有功劳是不假,但戊戌科的一甲同年们仍在向着正八而努力奋斗,同科中的奇葩乐大人再迁为正六显的太过突兀,正五的武职又不适合乐大人读人的出身,于是采取折中办法,赐乐大人正室一个五诰命,也算是给乐大人像征性的一个补偿。
再者让乐大人节制杭、秀、越三州水军,则是郓王赵楷运作的结果,徽宗皇帝对此也是持赞许态度。一来杭州市舶司税赋关乎国之命脉,两千料铜锭一案己然暴露出三州水军各自为政的弊端,由政绩斐然的乐大人统一节制三州水军恰可以去除这个弊病,毕竟乐大人在官家的眼中一个清廉的能臣干臣印象是挥之不去的,由别人去担任此职做的未必有乐大人做的好。
看那派到杭州调查乐大人的官员递上来的奏报,乐天不止是治军有术,安抚民心刷政绩也是有两手的,让杭州百姓子弟免费享受初等教育,给县学生员发放禀粮,最后竟然不要朝廷拨钱,竟靠募捐修了钱塘江堤,自大宋开国至今,治下千余县里唯有乐天这么一号人物能办得到,在官家眼中这简直就是能臣中的楷模。
有人会说既然王府尊接连失误,又节制不了乐大人,换一位知府不就行了么,但朝中不乏明白人,乐大人能将王府尊折腾到颜面尽失,只要一言不合,也一定能将继任者折腾到这般地步,再者说乐大人身后还有郓王的影子,便是有心谋取杭州知府一职的官员,在想到这些以后不由的敲起退堂鼓。
一府两署,阶不变,乐大人挂着一个同知府事的头衔,从名誉权力上来看,管制着钱塘县,又节制杭、秀、浙三州水军,名头上相当的般配。
钱塘县衙门前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在一众士绅商贾百姓的祝贺声中,“钱塘县县署”的牌匾被摘了下来,被挂上去的是“杭州府同知分署”的匾额。
除此外还有一个消息也在杭州府里流传着,背地里捅乐大人刀子的王府尊受到了朝廷的申斥,正在杭州府衙后宅闭门思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