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宋与西夏的恩怨由来 - 擎宋 - 月如弓
(猫扑中文 )
纵观北宋一朝,都说辽是宋最大的敌人,然而宋和当时周边国家打仗最多的却不是北边最为强大的辽,而是西夏。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先理出个头绪,这也是宋代历任统治者也为之头痛的问题。
从此后拓跋思恭及其后代由此改姓李,拥有了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缓、宥、银州的藩镇势力,成为当地最大的势力。
中原王朝皇帝历来爱面子,所谓的万国来朝看似风光无限,实际是大量赏赐这些所谓来朝拜的除好看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这些小国小部落朝秦暮楚,给他东西他就说你好,说不定哪一天给的少了或是没给,说不定就翻脸。
有马就有骑兵,有盐就等于有钱,可以说夏州党项有兵马有钱粮势力是相当的大,李元昊能够建立西夏,这些都是必要的基础。
宋太祖赵匤胤与辽国交锋后,发现此前一直所向披靡的宋军步兵,面驿辽国骑兵显得吃力起来,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建制骑兵,将目当投向夏州李氏控制的西北地区,更想将都城从无险可守的汴梁迁到洛阳或是西安,并且修通往西北的路,积极将羁縻的夏州变成实际控制。
太平兴国七年,赵光义找了个借口要把夏州李氏亲族全部招到到京城开封,准备根除这个西北最大盘踞势力。然而,当时党项首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有先见之明,深知一旦入京就再无翻盘机会,就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
宋太宗大怒,曾派兵去打击但没能胜利,再次准备用兵时便驾崩了。宋真宗即位,由于面临辽国南下压力,不得不对李继迁采取缓和行动,在得到李继迁继续名义上向宋称臣的情况下,默许李继迁实际控制夏、绥、银、宥(今陕西靖边)、静(今陕西米脂)州等地。
此时李继迁已经实际脱离宋独|立了,只不过没有公开立国而已。李继迁死后,李德明即位,选定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同时继续执行向宋辽称臣、以迷惑宋辽的方针,以便宋辽不来干涉自己,积极向不仅适合放牧而且适合种植粮仞的河西走廊发展。
此后,李元昊即位,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文武官员和一套制度,在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敦煌)、肃州(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后,于仁宗宝元元年宣布脱离宋的藩属地位而自立,建立大夏(西夏)。
在这其间北宋与西夏发生了五次战争,李元昊为了攻占陕西,发起了第一次宋夏战争,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伇中,均以宋败告终,然西夏虽胜但消耗亦是很大,特别在定川之战,西夏两路军一路大胜一路全军覆没无力西进夺取陕西,掠夺所得远远不如消耗,得不偿失,双方最终议和。
第二次宋夏之战后,宋大将王韶熙河开边,直接威胁到西夏右厢地区,后于五路伐夏,却因为将领内讧失利,紧随而来的便是永乐城之战,此战宋战败城败,死伤士卒民夫多达二十万,最终西夏战胜。
在第三次宋夏战争结束后,元祐六年章楶担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给予惩罚,边境不得休兵。应当逐渐占据西夏疆土,用古代对诸侯削地的办法,以削弱对方来强固自己的边防,然后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处,并率军进攻西夏。夏军多次侵犯,均为章楶所败,有效遏制了西夏的侵犯。
至此,平夏城的最终筑起,如刺入西夏人咽喉的刺。其后这一战术立刻成为宋军主流,依托层层推进的堡垒,没有了后勤压力的宋军频繁出击,各种小规模的战斗,一年的时间竟然斩首万余,西夏土地不断被蚕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有着北宋六贼称号的其中一位童贯,童贯虽然是个太监,但绝不是寻常人。但提起童贯更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童贯的老师北宋著名的武将太监李宪。
第三次宋夏战争中,李宪是五路伐夏唯一有明显战果的一路统帅,居然还要为灵州城下的失败背黑锅,实在是令人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