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赶牛山 - 梦寻古齐之迷谕幽魂 - 紫柳2014
“今天9月9啊,是牛山赶庙会的日子。”
齐地仁被这悦耳动听的音乐唤醒,忙指着传来悦耳动听音乐方向前面说道:“不妨我们去逛一下。”
也许他已看出我的心思,有意借口牛山赶庙会把我从那条思路上引开。
而我也不想凭借似乎不着边际的蛛丝马迹,去乱猜测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所以我一听说牛山有庙会,马上便将脸上那异常神情收敛起来,装作很兴奋的样子,说道:“那我们就去逛庙会。”
虽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联想起小时候跟妈妈去赶庙会走散的场景,若不是遇上那个好心大妈帮我找到妈妈,现在是死是活恐怕都不知道?
或许就是自那以后,一听说庙会两个字,我心里便涌出一种恐惧感。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先前那种恐惧不但已逐渐消失,相反一听说庙会两字,情绪却一下高涨起来。
怀着一颗强烈的期待心,我与齐地仁齐肩前往牛山赶庙会。
却没走出几步,我突然想起仍躲在草庵洞的荷露皎,觉得既然要赶牛山庙会就得带上她一块去,不能扔下她不管不顾?
于是我忙说道:“齐老师,荷露皎还在草庵洞呢。咱得返回去把她叫上一起逛庙会才是。”
齐地仁扭头茫然地看了我一会儿,似乎猛然想起来,便自责道:“瞧我这记性,刚才还说去草庵洞看看她去,眨眼就忘脑后了。”
他嘱咐我在此守候着,哪儿都别去,等他去把荷露皎叫来后,大家再一起赶路。
我说我要跟他一块去,他却坚决不同意,说他路况熟悉耗时少。
况且这事本来就是因他而起,跑这趟腿自然得由他去。
既然他坚持自己一个人去,我也就没再争执下去。
我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刺槐林里,才收回那期待的目光。
想必他不会那么快就能返回来,毕竟从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到草庵洞起码得有一华里的路程,而且沿途除了茂密草丛,就是荆棘遍地的崎岖羊肠小道,这样一个来回没个大半小时显然走不下来。
于是我找块光滑青石板坐下来耐心等待。
没成想不到半个小时,却就发现齐地仁和荷露皎一前一后匆匆朝这边赶了过来。
我起身迎上前,笑道:“看来路熟是个宝啊,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赶了回来。”
“轻车熟路,也就是路上的工夫!”
荷露皎扭头看向我,“让你久等了,裘哥。”
这话听上去怎么这么别扭?
我想,这显然是一句面子上的客套话,也许荷露皎诚心诚意。
但从她异样的眼神和俏皮的语气中我却觉得带有一种埋怨的意味。
很有可能,是埋怨我一大早撇下她自己离洞而去。
于是我便解释道:“早上蒙蒙亮时,我一睁眼没看到齐地仁便一下慌了手脚,忙走出石洞满山遍野找他去。光顾找他了却把你给忘脑后了。对不起啊,你自己在山洞里没害怕吧?”
“害怕?”
荷露皎瞟我一眼:“害怕不害怕我自己知道,幸好当时我睡得那么死。你想想,一个沉睡在梦乡的人能知道害怕吗?若是笑乐神肯定不会把我扔下不管!”
“我也是一时着急吗。”
我想笑却又不敢笑,忙赔礼道歉,“实在对不起,无形中让你受这么大惊吓。”
“裘哥,你也别太自责。”
然后荷露皎便质问道:“现在这个时候你们去逛庙会,那笑乐神他们找不到我们咋办?”
说心里话,我实在不好回答什么,便瞥一眼齐地仁,想看看他是什么反应?
齐地仁回答道:“其实逛庙会并不说明我们要放弃找寻他们。或许在去牛山庙会的路上跟他们不期而遇呢?这都是有可能的啊!”
这么说着他的两眼一直盯着荷露皎,若发现她脸上有一丝不高兴的神态,想必他一定会改口说出一个更能说服她的理由,使她完全打消内心的担心和恐惧,从而取得信任。
望着他脸上复杂的表情,我觉得我越来越看不透他了。
而荷露皎听齐地仁这么说,却没有说什么,只是用疑虑的目光瞟他一眼,似乎心底深处的疑虑仍未消除。
她扭头看向我,心想:咱们的手机被雨水浸泡不能用了,难不成笑乐神他们的手机也惨遭浸泡?
不然笑乐神不会不跟我们通话。
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想必笑乐神的心情一定跟我们一样焦急,那可咋办?
她迷茫地问道:“裘哥,你说呢?”
我就知道她肯定会问我的,却在这个时候我必须得按齐地仁说得去做。
一来,毕竟人家是向导,总比一个外地人熟悉当地情况吧。
二来,我不能与他背道而驰,那样会造成对方的误会,以为我不信任他。
这样荷露皎便有些生气,觉得干费唇舌白问了,随即气呼呼转身独自一人向牛山庙会的方向走去。
没办法,女孩子吗,总是这么任性。
我和齐地仁也只好跟上去,生怕她走错路或在拥挤的人群中走失。
牛山庙会依托牛山自然风光以及其历史价值,从明朝开始形成,有近500年的历史。
那时庙会在牛山主峰顶上,整个顶部平整无奇,只有碎石和葱葱郁郁的松柏树。
当初是当地百姓为祭奠管仲而流传下来的习俗,在管仲墓前,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安康。
后来当地人在牛山上建起节次鳞比的宫观庙宇,供奉着众多神明:有佛祖殿、玉皇殿、圣母殿、观音殿、文昌阁、龙王庙、山神庙、八仙庙、王灵官庙等。
每年农历“3月3”
、“9月9”
各有3天庙会,届时附近益都、广饶、淄川等地的客商也都纷纷前来酬神、祈福,经商交易。
而现在的庙会,已移到牛山脚下的牛山禅寺和管仲纪念馆前的路两旁――小摊贩的叫卖声,饭摊上叮叮当当的刀勺声,嗡嗡地汇成一片。
日用品货摊五光十色的品牌,土杂产陈列货品的农具,以及季节性新鲜蔬菜、淄河梢瓜、红富士苹果、益都蜜桃之类的果品,充塞了近一华里路长的整个马路两旁,几乎把乡村、城镇所有产品的精华都集聚到这儿了;显示着北方人古老的民俗传统,优良的习惯,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彰显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达和朝气蓬勃的景象。
在这里用“人山人海”
这个词来形容赶庙会的人多,一点儿都不夸张。
甭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着各种各样的衣裳,手拎着各种各样的包包,掺和在一起组成一个你拥我挤的热闹场面,稍不留神便极易踩到或者撞到别人。
其实即便遇到这种情况,各自也不会吵闹,更不会彼此瞪眼睛,只是相互一笑了之。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情那么快活,不管买还是不买,凡来赶庙会的人大都会顺手拿起自己喜欢的一件衣物,日用品什么之类的东西看一看,问一问价钱,老板也不管你买不买都会笑脸相对,解答提出的相关问题。
我们一边逛着,齐地仁一边讲述有关牛山庙会的来历。
他说当地人把牛山庙会称为“赶牛山”
。
其实,牛山庙会是当地人在春耕和秋收后,前来牛山上祭山拜牛,祈祷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的一个心愿。
一家剪纸艺术的铺面,店家巧手剪出的样品,或升官发财、年年有鱼,花色繁多,非常精致,透着一股过年才有的那种红红火火的喜气。
荷露皎站在那儿看了很久,看着看着,她便联想起笑乐神,赵倩茹,孟二狗。
若是大家都在那多热闹啊,尤其倩如姐在场,她会帮我物色剪个什么图案寓意比较好。
只可惜现在------ 荷露皎在心里长叹一声,目光转向剪纸的婆婆――那是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农村妇女,身着长袖浅蓝色外衣,满脸细细的皱纹,仿佛只要轻轻一擦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似的。
她眸子里有一种奇怪的神色,巴不得每一个路人都是熟客。
就在荷露皎来到她面前的瞬间,她脸上马上现出甜甜的笑容,不由得让路人有种跟她说话的欲望。
“婆婆,您能不能给我剪一头牛啊?”
荷露皎管她叫婆婆。
婆婆笑容可掬,回答道:“能啊,能,怎么不能!”
说着她麻利地拿起一张不大不小、四四方方,事先剪好的大红纸,叠了几褶就动手剪起来;没用多大会儿工夫,一头鲜活的黄牛便呈现在眼前。
“瞧这牛的眼睛多有神,看着就有劲儿!”
荷露皎伸出拇指赞不绝口。
她没问剪一张多少钱,就从衣袋里摸出一张10元纸钞给了婆婆。
10块钱这个价应该能买得下来。
“那我得找你五块。”
她在胸前的小布包里掏出一张张一元的纸钞数点着,一块,两块、三块、四块,该找还你四块钱。
“不要找了。婆婆!”
荷露皎说着便涌入茫茫人流中。
“该多钱就是多钱。姑娘――你等着――”
她一边喊着,一边穿梭在人流中追赶,甭看她一把年纪,跑起来那速度不亚于急待冲刺百米运动员,追赶上硬是把找还的钱塞到荷露皎手里,旋即扭头返回。
荷露皎望着穿梭在人流里的婆婆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感叹道:多么质朴的老婆婆啊,为了五块钱竟追出大老远的路还给顾客,真不知让我说啥好!
她手拿着那五块钱,虽是纸钞却在手里沉甸甸的。
“快走吧,他们都走远了。”
听到我扯着嗓门一个劲地喊,她只得把那5块钱纸钞塞进衣袋里,然后紧跑几步赶上,却没等缓过气来,我又被突然传来拔河的吆喝声所吸引,便当即驻足侧耳聆听,同时自言自语道:“哪儿在拔河啊?得赶紧过去瞧瞧。”
随即便朝那方向奔去,也不管身后的荷露皎跟得上还是跟不上。
来到管仲纪念馆前的宽阔广场,那里正在进行着表演拔河比赛。
我挤在围观的人群中,只见一根又粗又长的麻绳,两端分别有一组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组穿着蓝色运动衫,另一组穿着红色运动衫;摆好了“工”
字姿势,脚瞪着地,身子住后倾,双手像铁钳似用力抓住大麻绳,手背上的筋脉突兀,肌肉紧绷着,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
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对方,一会儿又移向自己这一方,互不相让。
旁边的红蓝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扯着嗓子大声喊加油――加油!
为自己队擂鼓助威,一遍又一遍地助威声浪震耳欲聋,完全压过了庙会上小贩的叫卖声。
这样以来,双方进入了僵持状态―― 我清晰地看到蓝队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脸也憋得通红,还有人龇牙咧嘴地在疯喊狂叫,看得出他们都铆足了劲儿向自己的方向猛拉。
究竟哪一队能大获全胜,据现在各方实力状况确实不好判断。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却不能在此耽搁很多时间。
于是我便喊上正看得起劲的齐地仁和荷露皎,一起来到广场南面临时搭建的戏台前,观看台上正上演着的舞蹈节目。
说起舞蹈,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舞,我却从未有研究,是个不折不扣地门外汉。
但从演员服饰和舞姿来判断,我觉得很像是齐国宫廷中跳的那种舞蹈。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将原被用于祭祀的舞蹈,变成供宫廷享乐的“房中舞”
。
齐景公时代就有“撞钟舞女”
的舞蹈。
由此而知,舞蹈这一表演形式,早已在齐国广泛流行。
台上那5个年轻漂亮姑娘,一个个小巧的瓜子脸上,嵌着黑珍珠一样的眼睛,乌黑发亮,肌肤犹如白雪,碧绿翡翠耳坠,胸前带着黄金钻石;身着古代粉色稠裙,裙衣露出肩膀,裙边席地,漂漂欲仙。
在这炎热的9月里,显得那么活力充沸。
漫步在五彩斑斓的舞台上,伴随着舞曲响起,她们的身体随着韵律翩翩起舞,粉色稠裙也随着乐曲轻轻摆动,长长的云袖轻摆招蝶舞,纤细如柳丝的腰肢慢慢拧动飘丝绦,似有无数蝴蝶在伴舞,婉若游龙,经若翩鸿,舞曲如流水,舞蹈却似在山涧,似是一片落叶空中摇曳,又似是万绿丛中的一束花;随着风的节奏扭动腰肢,若有若无的笑容始终荡漾在脸上,如同夏日莲花池的荷花,动人的旋转着,连稠裙摆都荡漾着一朵风中芙蕖,就连那长长的黑发也飘舞起来,以至忘情的舞蹈好似忘记了身边的人―― 或许是舞蹈优美的舞姿,抑或是舞女妩媚的如此吸引力,让我不得不全神贯注地欣赏,品味,那一个个年轻漂亮的舞女,以及优美的舞姿,直到舞曲结束了,我的目光都舍不得收回。
以至于他们离开时都在大声喊我快走,我却依旧沉浸在舞蹈里面,不能自拔。
“没点出息,哪辈子没见过女人跳舞。”
荷露皎百般嘲讽我。
其实她做的这一切,都是对我刚才那毫无针对性的举动,怀疑是在故意捉弄她。
于是便在拔河现场观看时,就一个劲地催促其他同伴赶紧走,明显地是对我刚才的举动施加报复。
却见同伴并没有想那么快就走的意思,便咕哝道:“有什么好看的,那曲子也没啥意思。”
反正就是想尽办法把同伴们赶走,不让我看完那场拔河比赛以及舞蹈表演的全过程。
说心里话,若不是我忍受不了她那没完没了的咕哝,再加上为赶时间,才不得不离开演出现场。
不然如此赏心悦目的舞蹈,说什么我都不会轻易离开。
所以在我极不情愿地被喊走后,几乎是一步一回头地望着戏台上的舞蹈走的。
那悦耳动听的舞蹈旋律,使我联想起有“三代遗声”
之誉的韶乐,传说它是舜帝时的乐舞。
由于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所以舜的形象在传说中就是鸟头人身。
韶乐演奏时,乐工大都用五彩羽毛作装饰,扮成各种类型的飞鸟,翩翩起舞,款款而歌。
其演奏盛况令人心醉神迷,以至于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来到齐国,耳闻目睹之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
更别说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了。
遗憾的是自韶乐失传之后,对其盛况只有从民间闹元宵时“百鸟朝凤”
的大型群舞和“百鸟朝凤”
的民乐演奏中窥之一斑了。
而真正在齐文化时尚风貌方面,崇尚武勇和兴衰的音乐舞蹈是最为突出的。
台上的表演仍在继续,下一个节目是传统古装“桓公拜相”
戏曲;一曲结束后就是蹴鞠、民间艺术家的剪纸现场表演,还有太极剑舞,字正腔圆的京剧、评书、西河大鼓说唱,表演等精彩节目,引得台下一阵阵喝彩声。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一下太极剑舞:早在齐国就有尚武风俗,而且在当时齐国的称雄争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绵长。
两汉时期的游侠格斗,魏晋时期的泰山习武团体,隋唐时期的山东剑术,宋金时期的梁山拳、梨花枪,以至明代的武派大宗,直至当今的武术流行,人才辈出,均以先秦之齐国的武术为其渊源。
随后便是一首当地传统民歌《赶牛山》: 年年是都有着3月3么来哟,妹妹2人么赶来牛山哎哎哟; 来至在那淄河滩来呀么来哟,溜溜溜------哎哟 、溜 、哎哎哟; 这是一首表现阳春3月3姐妹2人结拜去参加牛山庙会情景的传统民歌。
歌曲的曲调流畅,情绪欢快,极富鲁中地区特色。
它唱出了牛山的美景无限。
在我全神贯注聆听这首民歌时,留意到戏台上那位年轻女演员的扮相,正是模仿战国时代民间女歌手韩娥的演唱风格。
中国传说中的女高音歌唱家,相传是战国时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的韩娥。
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却以善唱情歌而著称,歌喉声腔圆润,婉转悠扬十分动人。
有一次她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今山东省临淄)去,不料途中断了钱粮,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困境。
为了尽快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和路费。
据有关史料记载,韩娥最善唱歌曲叫“哭歌”
。
其中一首的歌词为:“天地迢迢,日月昭昭。人为圣灵,何以自咬。”
她的歌声深沉、悲伤、悱恻、**,催人泪下。
所有听她唱歌的人们久久不肯离去,虽然当时日已偏西,夜幕降临,但韩娥不得不为投宿离开,向郊外一家旅店走去。
没想到韩娥刚踏进店门,老板即从柜台里快步走了出来,看着面黄肌瘦、衣服褴褛的韩娥,便大声喝斥:“快出去!快出去!这旅店是给有钱人住的,你一个卖唱女,能住得起吗?”
韩娥受此污辱,竟连一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来,含着眼泪走出旅店,忍不住在路边拖着长音,放声大哭。
韩娥的哭声如歌,悲伤凄楚,在雍门的天空中回荡,使沿街的百姓都被感动得泪眼相望,愁眉不展,一连三天吃不下饭。
那感人肺腑的余音,还仿佛在城内家家户户的梁柱之间缭绕,不绝于耳,周围的人们还以为韩娥并没有离开呢。
后来韩娥离开雍门,忍饥受冻,边哭边唱着悲伤的歌,吃力地向前走去。
忽然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她忙躲闪到路边待骑者过去。
谁料到那骑者来到她面前跳下马来,恭敬地说:“姑娘,俺雍门的百姓听了您唱的哭歌,感动的已有三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了。大家让俺来请您务必回去。”
说完便将手中牵的另一匹马送上去。
韩娥咋也想不到,她的哭歌竟惹来麻烦,但又不想违拗百姓的请求,无奈只好骑上马跟着那位骑者返回雍门。
雍门的百姓们听说韩娥归来了,纷纷拥到街头拍手欢迎。
韩娥高兴地引吭高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这亲切优美、悠扬婉转的歌,如莺舌百转,空降天籁,像清风似朝霞,驱散了人们的满脸愁云,引得四邻八乡男女老幼,个个欢呼雀跃,并随着歌曲的节拍鼓掌,跳舞,情不自禁。
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痛苦与不幸统统忘却脑后,换来一身的惬意、轻松。
人们为感谢韩娥给大家带来的同情与欢乐,给她捐赠许多钱财和衣物,使其满载而去。
为此,雍门的人们今天还传唱着韩娥当年所唱的那几支歌,天长日久,雍门的人不但越来越喜欢唱歌,还效仿她流传下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