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管仲墓前话盐神 - 梦寻古齐之迷谕幽魂 - 紫柳2014
不管怎么说我也读过几本历史书籍,多多少少对古齐也算有些了解:管仲墓高14米,东西长34米,南北宽14米。
此处北侧高耸,西濒沟豁,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密布苍松翠柏。
旧时管仲墓前立有一座石碑,上刻毛维驺七言诗一首:“兴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上,千古长埋天下才。”
春秋时期,管仲由具有生死之交的鲍叔牙推荐,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命为卿,尊称“仲父”
。
管仲以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
后来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使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位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之久,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
的齐国治理的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
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
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无疑可以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使齐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中唯一开放务实的文化。
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
“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
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以南的牛山上,并在墓前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
我们知道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为什么罗泉城的人们在当地为他修建一座盐神庙来供奉?
对这个问题我百思不解。
我想笑乐神学过中国古代史肯定会清楚其中的缘由。
没成想他也是半瓶子醋,一知半解,一脸茫然的样子望着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他说这个问题或许赵倩茹能说的上来。
赵倩茹抿嘴淡淡一笑,说道:“你都解释不了的问题,我更是一窍不通!”
笑乐神说道:“不要太谦虚。我看到这一路走来虽然你话不多,说出的每一句却句句在理,深有哲理性。”
她笑道,“你过奖了。”
然后便解释道: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学家等死后都被人们尊为神,屡见不鲜。
而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因而盐神在中国各地也是一位广受尊崇的神灵,不过因中国地域风俗和文化历史的差异性,各地供奉的盐神形象可谓千姿百态,中国唯一现存的盐神庙: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盐神庙,以管仲为盐神供奉;四川省盐源县的纳西族,供奉的盐神,则是一位少女形象;重庆市巫溪县也有“白鹿饮泉”
的传说;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敬“盐姥”
。
就拿四川省资中县城,向西51公里处的罗泉镇那座盐神庙来说,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也是最为有名的全国唯一敬奉管仲为盐神的盐神庙------由主殿、厅堂、回廊、楼阁、戏台等古代建筑组成。
而且庙里的供神与众不同:中间为盐神管仲,火神祝融与关羽肃立左右。
不但神像位置居后,而且还小些许,明显作为管仲的陪衬神像站在正殿两侧。
那为什么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的盐商们要奉管仲为盐神?
这显然具有悠久的盐业历史渊源。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钻凿了罗泉镇第一口盐井,后人为祭祀盐神管仲,于清同治7年(1868年)修建了盐神庙。
当然我更要说明的是,盐业在当时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
“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笑,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分开”
;《续文通考》有记载。
管仲《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
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
我们大家都知道,管仲在齐国大胆改革,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位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所以几千年来管仲不但被临淄人们所惦记,同时也被四川省罗泉镇人们惦记,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赵倩茹介绍的十分清晰,我脑海却还是萌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盐神庙里的神位竟把管仲放在中间?”
没等赵倩茹开口,笑乐神抢先解释道:“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家等达官贵人死后被人们尊为神,屡见不鲜。罗泉镇的盐商们奉管仲为神,是因为他制定了中国首部盐政大法《正盐篋》,是盐业管理制度的祖师爷。因此,盐神庙奉管仲为主神,既受统治者的青睐,又获盐商们的拥护,是当之无愧。”
如若真是这样的话,确实有道理。
我点了点头,以表默认。
随后我站了起来,怀着一颗疚城的心,慢慢走到管仲石像前,双膝跪地叩了三个大响头,祈祷我们此次探寻之旅一路平安。
叩完头站起来,刚待转身离开便让荷露皎喊住,问道:“天下第一名相不是诸葛亮,怎么会是管仲呢?”
这个疑问提得好,看来不光荷露皎心存疑问,其实存有这种疑问的大有人在。
我告诉她,诸葛亮也是一代名相,只不过他生活在公元1801至234年间,比管仲晚了近九个世纪,所以他不能称天下第一。
再说了,当年诸葛亮还来齐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他的成才和日后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受到太公、桓公、管子乃至整个齐文化的影响。
原来如此。
荷露皎默默点了点头,打消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疑惑。
说心里话,之前我根本不喜欢寺院这种地方,因为从来我就不信世上有什么鬼神之类的传说。
所以,在见到黑砖黑瓦庙宇里艳丽的彩塑和缭绕的青烟,我心里便充满了排斥。
不过,近几年也许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那种排斥心理才渐渐变得平和,包容了些许;对人世间的苦难、慈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笑乐神坐在一块青石板上,表情凝重,看似镇静自若,其实内心里却惶恐不安。
但他不想让这种惶恐不安暴露在我们面前,免得节外生枝引起**反应。
于是他便装作若无其事,却就在他伸手从背包里拿出几包方便面,先是将一包递给荷露皎,说道:“先吃一点垫吧垫吧肚子,待会找家饭店再美美地撮一顿。”
荷露皎极不情愿地接过,哭丧着脸说道:“笑哥啊,你啊------你又要让我吃方便面!吃得我一看见方便面就恶心。”
笑乐神回一句:“能吃上方便面就不错了,不想吃就说明不饿,饿你三天看你还恶心吧?再说了,天都这么晚了,哪还有饭店开张着?”
荷露皎小嘴撅得老高,咕哝道:“反正我不吃。”
不吃就不吃。
笑乐神心里想:反正别在我面前咋呼饿得慌。
这时候赵倩茹从旅行包里摸出两根火腿肠,递给了荷露皎:“先给你吃一根。不吃一点肚子咋受得了?”
荷露皎瞟了一眼笑乐神,然后不客气地伸手接了过去,小嘴一咧笑了,同时还做了个鬼脸,那意思分明是:别以为不吃你笑乐神的方便面就会饿死不成!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我借起身伸懒腰时一仰头,竟然发现牛山变了样?
是之前没留心观看还是怎么地,反正它的形状与在平原看上去完全不相同,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
再往山顶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我的鼻子随时都可触到山似。
再往远处望去,夕阳余晖下,再没有比夏秋之交雨洗浴后的牛山更迷人的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
远处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数座小山峰。
仔细一看,那巨峰就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山峰就像抓耳挠腮的小猴。
那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绕在山腰间,将山与山之间隔起来,只剩下墨绿色的峰尖,仿佛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没过多大会儿,雾气便散了,裸露的岩壁、峭石,被夕阳的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墨绿的柏树相衬托,显得分外壮美。
忽地,一群白鹭从山脚下的太公湖飞来。
这些白鹭白天去太公湖觅食,一到太阳落山的傍晚就成群结队地飞回牛山柏树林里栖息。
夕阳余晖洒在它们洁白的身上,仿佛沉静的大海,溅起了点点浪花,只是这些色泽明亮的小点儿,不是如浪花般的一闪即逝,而是以各自银线般的姿势,倾泻在满山墨绿的柏林中。
顿时,眼前凝滞得几乎使我忘却的牛山雄伟的美一下流动了起来。
突然齐地仁从松柏林中屁颠屁颠跑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只黑白花喜鹊,大老远喊着孟二狗名字让他过来看。
眼尖的孟二狗一看是只花喜鹊,便欣喜若狂,问他怎么捉到的?
齐地仁回答道:“在那边林子里捡到的。拿回去找人做个标本摆放在家里多漂亮!城里人不都喜欢这玩意!”
原来是死的啊?
当即孟二狗失望了,但还是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说道:“好是好,恐怕没等拿回家就臭不可闻了!”
齐地仁便给他支招,“可以先将体内五脏清理干净,晾晒干。”
孟二狗说道:“这么热的天,就怕没等晾晒干就已经臭不可闻了。”
虽然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舍不得扔掉,一直如获珍宝似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着。
我上前看了一眼那只死喜鹊,不禁回想起笑乐神说过的话:别看牛山风景秀美,山里隐藏着像鹞鹰一样凶猛的鸟儿,动不动就会咬死或者吃掉那些懦弱的鸟儿。
联想起今下午遇到的鹞鹰和喜鹊的一场战斗场面,无疑这只喜鹊的遗骸,就是被鹞鹰啄死后没来得及吃掉遗留下的。
突然我有点恶心。
笑乐神让孟二狗哪里捡的就放回哪里。
并强调这里是自然生态旅游保护区,所有动物的遗骸都不能带出山去。
虽然笑乐神犹如下命令似那么严肃,但并没有使得孟二狗重视,不屑一顾地说道:“没事,若真碰上护林员我会说清楚的。”
看笑乐神并没有想散伙的意思,齐地仁便上前向他保证不会出事。
说心里话,他很想将这只喜鹊的遗骸送给北京来的好朋友孟二狗作以纪念。
可是现在却遭到笑乐神的坚决反对,碍于笑乐神的颜面不能做得太过分,只得用商量的口吻说道:“这样的标本在市场上得花上千块钱才能买到。再说这又不是咱们打死的,即使放回原地也会被鹰撕把撕把吃掉。还不如留在我们手里。”
尽管齐地仁费尽口舌想要说服笑乐神,但笑乐神依然不依不挠,说道:“尽管不是咱们打死的,可仅凭一张嘴能够说得清楚吗?”
理倒是这么个理,可是——看得出齐地仁确实舍不得放回去。
笑乐神便恼怒了,吼道:“必须完璧归赵。”
这下齐地仁只好乖乖地将喜鹊遗骸放回到了原地。
孟二狗便诙谐地说道:“真放回去了?”
齐地仁扑哧一笑:“不放回去咋地?总不能将它装入棺材,再找风水先生找个风水宝地将它入土为安!”
看齐地仁一脸的扫兴,孟二狗马上便意识到刚才的话刺激到了他,却也就没有再责怪,自言自语道:“本来就不是咱的,何必非要强行占为己有!”
天空由淡蓝变成了暗紫,一轮皎洁的月亮挣脱开云雾姐姐的环抱,在竭尽全力闪烁着她那美丽的光芒:她不像太阳那么火热,不像天空那么湛蓝------她有她的文静,她的闪光点。
那轻柔的月光总是让人感到十分温馨。
尤其身在茂密的松柏林里,一群群即将入睡的无名鸟儿叽叽喳喳欢叫个不停,似在举行庆贺什么节日音乐晚会,更是添了别有一番风味的情趣!
来到相对平坦的一处地段,笑乐神停下来看了看周围环境,随即从旅行包里取出一张地图,是他自己绘制的临淄古墓群分布图,找寻通往齐王冢的线路。
但他却跟我们说道:“下一步我们要沿着脚下这条路向牛山顶峰攀登去。 天色马上就要黑下来,想必这个时候也是神牛出没的最佳时间,如若能看到神牛那是最好的,看不到算我们没有缘分。”
说着,他突然想起刚才齐地仁讲得那头牛给姜太公带路去牛山的故事。
随后说的那番话似在自言自语:“那头牛的出现,是不是预示着我们下一步的行程会有贵人相助的意思?大家不妨仔细想一想:那头牛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咋就偏偏在我们去鼎足山迷路的节骨眼上出现了呢?难道这头牛不是专程来为我们带路,又是什么?”
听他这么说我顿时醒悟道:“听说过老马识途的故事吗?公元前663年,燕国派使者来齐国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听说后,当即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齐国和燕国的军队便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于是齐桓公便叫人挑了几匹老马,在前面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走出了迷谷。这就是老马识途的最好证明。只是没听说有牛认路的!”
孟二狗便果断地说道:“怎么没有?当年有牛不就给姜太公带路去了牛山吗!”
那可不是一般的黄牛,是传说的神牛。
于是我说道:“那神牛只会给姜太公带路,怎么会给我们这些凡人带路呢!”
那只是传说,怎么会成为现实?
笑乐神直摇头。
真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让他们相信。
说心里话,笑乐神在我的心目中,理应算挺务实的一个人。
唯有不可理喻的是,甭管遇到什么——即便是再简单的事情,他都会胡思乱想,把事情变得复杂化,以致于搅得别人本来挺正常的思维也都成了一塌糊涂。
荷露皎也提出疑问:“既然是出神入化的神牛,肯定行不见影,哪有那么容易看到?其实说起来也只是个传说而已,千万别拿它当真。”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便说道:“世上许多传说,若干年后不也成了现实!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点信心好吗,不要总把自己的智慧看成幻想。”
笑乐神却依然坚持先前的观点:“历史上扑朔迷离的事多着呢,有多少人为探究其真假付出牺牲,这么多年下来不仍是一个谜吗?”
如此随心所欲地争执,不但得不到相对统一的意见,反而还会耽搁赶路的时间。
于是我便岔开话题,说道:“那我们就沿这条路往前走,刚才那头神牛不就朝那个方向逃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