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056田齐王陵选址之谜 - 梦寻古齐之迷谕幽魂 - 紫柳2014

056田齐王陵选址之谜 - 梦寻古齐之迷谕幽魂 - 紫柳2014

  当然,这些都是田齐王陵外在之美,其实她的内涵之深,才更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大家都知道,墓葬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当彰显在地表的宫殿庙宇、楼台草舍或因沧海桑田的变迁,或因战火硝烟的熏烤而焚毁殆尽的时候,埋在地下的墓葬却因受了土层的庇护而得以幸存,同时也就把人类文明的信息和历史发展的年轮记载了下来,使前人有了传承,后人也有了借鉴。

其实说来,自古帝王的陵墓都极为讲求诉诸风水,从选址到朝向、建制,那可都是绝对不得马虎的。

从风水学选择墓地的原则而言,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

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才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而地处鲁中的临淄境域牛山以东,风景秀丽的鼎足山,东面的牛首岗,南面松柏掩映,矮草丛生,野花遍地的菟头山;西北角的紫金山,庙宇多椽,有雷公殿、文昌阁等古建筑;北面是滔滔淄河。

由此看来,以鼎足山这样的自然地理来说,正是所谓的“枕河蹬山”

之说。

然而这些说法,在风水学来说是极不提倡的。

当时齐国王侯府第的堂、房、室、庑等建筑都是坐北朝南,阳阴称调为通例。

即使普通百姓在选择宅基地时也是非常讲究,认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才是大吉之地。

纵观我国历代帝王选择陵墓墓址的历史,绝大多数帝王把陵墓墓址都选在京城的北面或西面,鲜有把帝王的陵墓建在京城正南或者东南方向的。

那田齐王陵为什么建在都城南郊30多里处?

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得从临淄所处地理位置说起。

我们都知道齐国都城,地处鲁中北部大平原,千里平川,地下水位偏浅,显然不适宜建造大型陵墓。

而田齐王陵选址于齐国都城南部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地形西南高东北低。

陵墓区西部是牛山,稷山、康山等群山,有上等的石料,便于就近取材建造陵墓和雕刻石碑,是块难得的“高山为屏,大河为带”

的风水宝地。

据当地民间传说,当年齐桓公为陵墓选址,曾找风水先生,围绕着临淄城方圆几百里进行了实地勘测,看到临淄城的东、北、西均为平原,只有往南2、30里是山区。

风水先生便告诉齐桓公,说临淄城东南方向约30里有几座山丘形成的山口,名叫三山口,陵墓除不能建在这个地方外,其他地方都可以建。

“那为啥还是建在了三山之间?”

我不解地问道。

“不瞒你说,也许这就是人们常挂在嘴皮上的,越是不愿看到的事就越容易发生。从古到今,似乎成了惯例。尽管当年风水先生嘱咐齐桓公,千万不要把陵址选在三山口。而当齐桓公百年后,还是被儿子葬在了那儿。”

“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还是另有隐情?”

如此这么低级的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在朝廷?

瞬间,大家的目光刷地投向了齐地仁,希望能从他身上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齐地仁清了清嗓门,慢条斯理地说道:“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必须按照当时的背景,地点和条件来看待。所以要想弄明白这事的话,得从齐桓公陵墓选址说起。大家都知道,历代国君的晚年,为自己选择长眠之地,绞尽脑汁费劲了脑筋,都想找一块风水宝地,死后入住此地,以福荫后人,江山永固。作为齐国国君齐桓公也不例外。他曾请风水先生看过两块地方:一是临淄城西20余里处的愚公山下,说如果百年之后葬在这里,他家还要出一斗米的官。就是说他的后人能做官的,和一斗米的数那么多。那样的话,齐国的江山就永远是他们的。再一个就是城南30里处鼎足山一带,虽然这儿风景美丽,却风水不是太好。”

相传当年齐桓公喜欢打猎。

有一天,他追撵一头梅花小鹿,追撵到一条山谷的时候,梅花小鹿却不见了踪影。

齐桓公怔在原地,四周寻望着,由于追赶的心急火燎,一时分辨不出东西南北,迷了路。

他正想找人问路,忽然前面一个白胡子老头,挑着两捆木柴迎面走来,这老头便是人们传说的愚公。

齐桓公忙下马上前问路,愚公便上下打量齐桓公一阵子,随后说这山是愚公山。

齐桓公一听,觉得这山名怪怪的,便皱起了眉头,想问到底咋回事。

可还没等他开口,老愚公似乎看出他心思,便说:若说为啥叫这名,这还得从俺说起。

齐桓公更是一头露水,忙让他从头道来。

听老愚公说,当年他移山时,带领儿孙们把挖山挖下的土石装在箩筐里,肩挑着一趟一趟地挑到渤海湾,走的就是这条路。

有一天当他挑着土石走到这里时觉得肩膀有些酸楚,欲想换一下肩,就在换肩的瞬间,箩筐里骨碌滚出一块小小的山石,其实他也没在意,继续挑担往前走。

谁知那块小小山石竟落地生根,见风生长,眨眼间长成了一座高高的大山。

刚才这儿还是一马平川的茫茫原野,咋就平地拔起一座大山?

他不禁一怔,但很快那种惊讶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慢慢放下担子,手捋着白花花的胡须,举目望着四周,沉吟多时,随后点点头,默默感慨道:原来这里的水土好,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啊。

插上条扁担都会发芽,落上块石头也能长成山。

当时齐桓公就想,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想必自己百年之后埋在这里,儿孙们显然仍可作君王。

由此可见,当年齐桓公选择陵墓地址的方位,是京城西面的愚公山,完全符合绝大多数帝王选址的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而另一块坟地,就是鼎足山上。

这儿风景虽好,可风水不好,如果把自己埋葬在这里,便把齐国田齐王族的风脉破坏了,今后齐国的江山他们就坐不成了。

尽管儿子们不听话,齐桓公还是希望他们好,想葬一块风水好的地方。

虽说他选中的墓地是愚公山下,但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们都不听话,一向和他对着干,于是就把话反着说,叮嘱儿子们一定要把他葬到城南的鼎足山上。

谁料在他死后,几个儿子突然良心发现,说父亲活着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听从过父亲的话,现在父亲去世了,作为儿子得顺从于他老人家才是,按照他生前遗愿把他葬在鼎足山上。

二王冢因山为坟,东西并列,令人遗憾的是,房门却好像开在山前,房后是河——南倚菟头山,北临滔滔淄河。

如果说齐桓公死后被葬在这里,显然是他几个不听话的儿子所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人们大都相信“阴阳”

,认为人死后是去了阴间,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事死如事生”

,帝王也是人,显然也不例外。

所以对陵墓的选址自然不能马虎。

齐桓公即位后,任用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管仲为相,选贤任能,锐力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霸春秋。

作为齐国君主、春秋首霸,其陵墓的选址必然颇费心思,完全不可能对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如此轻率。

同样如此,其后即位的任何一位君主,也绝不可能漠视影响自己统治地位的任何行为。

然而,自齐桓公被葬到鼎足山以后,临淄作为大国京都的风脉,便真的被破坏了; 虽然当今的临淄,没有西安的雁塔,北京的故宫;没有平遥的票号,苏州的园林,没有威尼斯的水巷,古罗马的石柱……这里地面上的古建筑已片瓦无存,早成废墟。

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却使这里成为了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在国家政治中心的选择上,自战国以后的岁月里,当年的齐国故城临淄始终没能再度为京,更没有像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那样几度为京。

而若干年后的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小镇——齐都镇而已,就连区政府驻地,也早迁移到30里外的辛店。

难怪当地民间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