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三章 江东该往何处去 -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 终南道
中原地区的一番兔起鹘落。不仅是让赵兴手下的众多将领警惕异常。也给身处东南之地的吴州造成了巨大影响。
这些年。东吴孙氏与中央朝廷的关系经历了一番起伏。从开始的应召围攻。到后来的阳奉阴违。再到现如今的背道而驰。可谓是渐行渐远。如果形势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真可能彻底投入晋国赵兴的怀抱。
然而。风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场由刘备和曹操联手掀起的政治风暴忽然自帝都洛阳这个风暴眼中开始刮起。等到韩荣和诸葛亮入主扬州。刘表荆州称病之后。东吴上下忽然感觉风向变了。于是东吴内部对未来究竟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而且相互之间不愿退让。大有一言不合便捋起袖子干架的态势。
说起来。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东吴的这番变化。缺跟赵兴的策略有关。
前两年。赵兴手下六大军团大打出手。在黄河两岸将朝廷大军和冀州袁绍揍得鼻青脸肿。在西凉地区让益州司马懿大败而退。顺手还取了大郡汉中。后来更是强势登陆青州徐州。将袁绍、曹操、刘焉、袁术四路联军打得溃不成军。最后还彻底剪除了袁绍。
这一番雷霆手段下来。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不仅大大扩张了晋国的地盘。还成就了赵兴平西王的无上威望。一时之间东吴内部各方势力都是心惊不已。纷纷赞同与晋国进行联姻。也就是彻底倒向赵兴。
然而。好景不长。赵兴麾下几大军团在消化吸收了新得的地盘之后。好像变得老实规矩很多。不再四处挑衅和征战。这一年多里竟然毫无建树。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曹操在中原地区搅风搞雨。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居然也是听之任之。
身处事外的东吴诸派势力不仅要问了。。这是一个神马情况。
如今眼看着刘备和曹操强势整合中原地区。一旦他们完全巩固了豫州和扬州。接下来荆州刘表也是岌岌可危。如果荆州复归朝廷直接控制。则曹刘联盟势必与益州司马氏暗中勾结。如此一来。代表中央朝廷的这一方便控制了大汉一半以上的人口和最为富庶的地区。也就可以凝聚起足够与赵兴抗衡的力量。到最后谁胜谁负变得更加难以预料。
正因如此。最近在江东内部渐渐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也是赞成人数稍多的一方。是以张昭、张紘和朱治等众多世家大族为代表。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他们认为在目前这种难分胜负的局面之下。暂时不要战队。既不支持朝廷。也不得罪晋国。就作壁上观便可。
然而。做墙头草虽然降低了风险。但最终的收益却也会降低。甚至危险更巨。试想一下。无论是中央朝廷或者晋国一方。一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转过头来便会毫不客气地对付东吴。因为东吴的骑墙行为。使得人家动手时毫无顾虑。Www。。com
第二种声音。属于仍然看好晋国。继续坚持东吴应与晋国保持亲密关系的一方。这其中有鲁肃、顾雍和陆绩等人。
鲁肃看好晋国。那是因为他对晋国现行体制的巨大优越性了解最深刻。对赵兴的战略意图看得最清楚;顾雍看好晋国。是因为始终与老师蔡邕保持着书信往来。受到蔡邕的影响较多;陆绩看好晋国。则是因为陆逊如今北上晋国。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而昔日好友庞统又南下徐州。他不愿意晋吴两地徒生纠葛。
第三种声音。也是稍微弱一点的。但却日益吸引更多人加入进来的一方势力所发出。以孙权、丁奉和步骘等少壮派喊得最凶。他们声称东吴不应该只是作壁上观。而应该趁着朝廷和晋国拼斗之时大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寻找机会夺下荆州之地。成为第三方逐鹿天下的势力。
孙坚作为东吴地区的最高决策人。自然不会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孙策作为孙坚的法定第一继承人。他只需按照父亲的意图做事即可。所以孙坚的态度便是孙策的态度。周瑜是孙坚的好友。虽然在东吴势力中如今分量极重。但也没有表态。因为他还在观察和思考。
一个整合的势力内部忽然出现了三种声音。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作为久居高位的决策者。孙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相继约谈各方势力的代表。想听一听大家各自坚持的理由。
“骑墙派”代表张昭见了孙坚之后说道:“中央朝廷始终占据大义的名分。但晋国赵兴却拥有巨大的声望和强横的力量。双方如今以黄河、泰山、淮河为界。相互争执不下。谁也难以预料接下来哪一方会获得最终的胜利。在这种敏感的时候。原本势力弱小的东吴变得举足轻重。一旦明确表态加入其中某一方。势必打破现有的平衡。但却不见得就会押对了方向。日后反倒会留下无穷无尽的后患。”
“亲赵派”代表鲁肃见过孙坚之后说道:“大汉中阳朝廷糜烂已久。已是回光返照之时。单凭一两个雄才伟略之人已经无力回天。如今晋国休兵罢戈。不过是在积蓄力量。意图一战而平天下。主公切莫首尾两顾。左右摇摆不定。白白浪费了赵孙联盟打下的良好基础。”
“少壮派”代表孙权面见父亲时说道:“父亲勿怪孩儿多事。实乃孩儿不忍坐看父亲辛苦多年打下的大好基业付诸东流。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力争上游、唯吾独尊。岂能自甘人下、做他人之尾翼。如今正是江东发展壮大的良机。一俟朝廷跟晋国大打出手。我们便迅速西进。灭了荆州刘表。为日后逐鹿中原打下基础。孩儿不才。愿为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