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 武道高手都市之
天台山古名东蒙山,远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时,曾选此山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
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
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情况,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了“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
南北朝时期,西游僧人普达舍耶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时期,宗教漫延,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势力为大。
五代时,天台山又修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两宋时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并存,三家争山夺林,各营院园,道观佛寺,官房多达百余处,宗教势力泛滥,各派矛盾百出,于是出现了州通判、推官驻山主政之事。其时有文同(北宋画家)、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等领衔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务。
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渐衰微,于是又有明洪武年间“福琛开山”之事。明末(大顺三年),张献忠一支军马败退时路过邛州夹门关,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张部于是绕青草坡从天台山后山而上袭击了宗教集团,于是天台山宫观寺庵尽毁。
清代,道家、佛家力图光复宗教名山,但规模远不及昔日。民国年间,天台山一带兵匪肆虐,社会不安定,朝山之事几乎灭绝。“特殊时期”期间,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极大破坏。然而天台山的摩云峰更是声名远播。
摩云峰不在天台山之颠,而在其腰,怪石嶙峋,云遮雾饶()。峰顶如座,古木参天,巨藤漫地。峰北云水怪石谷,巨石堆积,形态万千。金龙河从金龙洞穿过后在此即潜入涧底,但闻水声不见水波。此处乃一大奇观。
海拔数百米的摩云峰何以能摩(摸)云呢?这里既有天地的造化,也有美丽的传说。
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入蜀,将牛留在天台山顶(后来叫“伏牛山”)后,径往成都青牛肆隐没。但老子念念不忘青牛尚居天台深山,相继遣教徒去天台相山掘洞,暗中保护青牛。至汉代,山上已建成道观数座,因经学家胡安、星相学家严君平亦多次上山,天台遂成道家名山。
胡安是西汉著名的大经学家,聚徒在白鹤山讲学。他不隐名利,志在修身养道。一朝成仙,不想次秘密被一学生搅破。这个学生见胡安年老孤单,生活清苦,便对母亲说要送点好吃的给老师。母亲便煮了几个鸡蛋,叫儿子送去。晚上,学生来到胡安的岩洞(后来叫“点易洞”)时,却不见胡安人影,守至半夜,悻悻而归。第二天,胡安由端坐洞内讲学,依然手无经卷却口若悬河。放学后,学生问胡安昨晚那里去了,胡安笑而不答。学生狐疑不散,便隐于洞外树丛之中看个究竟。天傍晚,一丹顶鹤从天而降,立在洞口,只见胡安飘然而上,跨上鹤背,那鹤双翅一展,冲天而去,学生顿时目瞪口呆。至城中远远传来五声铜锣,胡安有骑白鹤冉冉而降。学生将此事告诉家人,众借不信。是夜又约前往窥探,果如所说,乡里一时纷纷扰扰,大呼“奇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