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新法令(上) - 龙啸大明 - 木林森444
淸朝在为商毅头疼的时候,商毅确在浙江大张旗鼓的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法令。小说网
首先一条,就是清丈土地,重新造鱼鳞册。
这条法令一发布之后,立刻引起了一片怨声载道,由其是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官宦富豪人家,都是一片反对之声。其实历来朝廷要淸丈土地的时候,都会遭到许多人,由其是官僚集团的反对,原因到没有别的,因为官僚集团,往往都是倾占土地的主要成员。淸丈土地损害的就是他们的现实利益。因此主张清丈土地的官员,往往都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致不得善终。
而唯一一个既属于商家军成员,又拥有大量土地的家族就是老林家,但林之洋心里十分清楚商毅的目地,亲身回家劝父亲,主动交付自己家里的土地实数。
林家这一带头,其他反对的人也都无计可施,现在浙江的一亩三分地都是商毅说了算,就是朝廷也要让商毅几分,因此也只能认命。
其实商毅并不是要抢占土地,而是查清土地数量,做为收税依据,多产多收、少产少收,使收税分布尽量公平合理。对一些实在分不清产权归属的土地,就由商家军出钱购买。而查实的多余土地,也都分给无田的百姓,同时商家军还出资购买了一批土地,使每一个农户基本都能分到二十亩土地,能够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但分配到土地的农户将分期十年偿还。
不过商家军目前在浙江省还是实行三年免税的政策,因此虽然大户都反对清丈土地,但所有的农户却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因此也都衷心的拥护这项法令。
其实明朝的实际商业税并不高,明初所定三十而取一的税率,一直沿用到明末都没有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地都设有自己的税关,名目繁多、税卡林立,几乎达到雁过拔毛的地步。因此一般的商人,根本经不起这样重重征税,只能找官员依附,形成了官商结合的局面,但有了官员在背后撑腰之后,商人连正常的税收都敢于拒交,结果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一项自然也引起了浙江大部份商家的反对,因为他们都是在官府背景,根本不怕各地的税卡。但商毅的态度也十分坚定,要么接受,要么就别在浙江做生意,反正在浙江实实在在做生意的商人也有不少,沒有他们还可以少许多麻烦。而在商毅的强硬态度下,绝大多数商人也只能选择屈服。
在中国古代,商人几乎都是和生产分离的。商品的生产基本都是由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者来完成,而商人的作用就以低价从手工业者那里买来产品,然后转运到其他地方以高价出售。因此中国的绝大多数商人都属于流通型商人。
当然在另一方面,因为大规模的社会化手工业生产就意味着大工厂大企业的出现,这也就是历代的统治者都不愿意看到“聚众”情况,因此聚集大批工匠一起工作的情景,一般都只能在官办,或者是有官府背景的生产作坊里出现。在另一时空里的清朝,甚至规定三十人以上的聚会都要通报官府,在这种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完成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彻底分离的革命。
商毅当然希望能够尽力改变这种状况,而且也做过不少偿试,他在杭州就开了不少大规模的手工工厂。但尽靠商毅一个人来做是不够的,而且他开的工厂也同样带有很重的官府背景色彩,对推动资本发展也有现,必须把民间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行。
主要的目地就在于希望利用税收的调整,来限制流通型的商人,而鼓励他们转型成为生产型的商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对生产作坊的管理、注册、生产调控、收税方式和标准,也有一套十分详细的规定,以防止生产作坊或工厂为了获得高的减税率,而虚假的扩展生产规模。另外也是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借办工厂来作乱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