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吞噬黑寒 - 武侠之气运至尊 - 剑君十二离
白先勇 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详细介绍
原著:[明]汤显祖
制作总监:白先勇
艺术顾问:汪世瑜、张继青
主演:沈丰英、俞玖林、沈国芳、陶红珍、沈志明、屈斌斌、陈玲玲、唐荣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牡丹亭》: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昆剧经典。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注定要在昆曲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这部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精品力作对艺术传承所起到的最大贡献,是为昆曲争取到了年轻的观众。
为了让新时代观众喜欢上这种极其精致却又渐趋式微的古老剧种,主创人员将昆曲的艺术精髓与21世纪的审美意识相融合,使遥远、舒缓的美好重新焕发青春的甜蜜与光芒。
“过去人们是‘听戏’,可以闭着眼睛欣赏。看青春版《牡丹亭》,你得睁大眼睛,因为每一个场景都是视觉的享受。”该剧总导演、有“仅存的昆剧瑰宝之一”之称的昆曲大师汪世瑜如是说。
缠绵四百年的生死至情。
美轮美奂的青春的喜悦。
年轻的生命风情万种,婀娜行走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巍巍高峰之上,明眸善睐、且吟且歌。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9月24、25、26日,昆曲《牡丹亭》满口生香的雅句将唱响在黄花岗剧院。
400年前,汤显祖创作了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牡丹亭》,它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反应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制,洋溢着追求个性解放的光辉色彩。该剧以文词典丽、宾白饶有机趣而著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此时昆曲艺术在中国却濒临灭绝。爱昆成痴的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自称“昆曲义工”,他说“昆曲是‘百戏之母’,《牡丹亭》则是‘昆剧之母’!”
2004年,白先勇将《牡丹亭》重新改编,力图将昆曲这种雅文化推广出去,创造出雅俗共赏的经典之作。不同剧种对《牡丹亭》进行了无数次的改编,而这次白先勇版的《牡丹亭》主要面向的是青年观众。
白先勇不仅担任《牡丹亭》的策划人,在美国、香港、台湾与大陆之间来回奔波,从剧本的改编到演员的挑选,从场地的落实到经费的筹措都亲力亲为,他还邀请海峡两岸80多位优秀艺术家汇聚一堂,组成最具影响的实力组合。为了体现原汁原味的苏昆风格,剧本改编由香港昆曲研究的顶尖人物古兆生教授担任,“巾生魁首”汪世瑜和昆曲名旦张继青任艺术总监;同时,以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为主的演出阵容,合力打造出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把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在舞台上。
《牡丹亭》原作共55折,而青春版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上中下三本,历时9个小时,分三天演出。其中9月24日演出《梦中情》,9月25日演出《人鬼情》、9月26日演出《人间情》。
改编后的剧本更加精简、更富有趣味。
此次《牡丹亭》以“偶像剧”的标准挑选演员,三位演员不仅正值花样年华,而且形貌唱做俱佳,每个人的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沈丰英的娇柔、俞玖林的俊雅、沈国芳的小巧可人犹如从书中走出一般,与原著中的人物气质非常接近。
在舞台表现上,《牡丹亭》用现代的方式全新演绎这个爱得“死去活来”的经典爱情故事。舞台极尽简约、写意之美,舞台的颜色是中性的灰色,一个巨大的背幕通过画片的变化完成空间转换,抽象、淡雅,整台戏既体现苏州古文化的典雅,又充满青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