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节 礼何以为贵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归来如松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伦理,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和身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时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那是时势使然。《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
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体现出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稷的祭祀,山川的祭祀,鬼神的祭祀,祭祀的对象不同,礼数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个体的问题,某家有了丧祭的事情,理应有一笔相当的开销,而作为亲朋好友也应该对丧家有所馈赠,这就是个义的问题。
大夫、士的祭祀,虽然只用一只羊羔或者一头小猪作为贡品,但到末了,每个助祭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诸侯的祭祀,尽管是用牛、羊、猪三种牺牲作为贡品,但到末了,也还是每人一份祭肉,不会有什么剩余。这就叫做和身份相称。诸侯可以拥有龟,并视为珍宝;可以拥有圭,并视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能这样,不得把大门建成宫室形式。这也是讲的合乎身份问题。
礼节有时是以多为贵。例如,天子的宗庙是7所,诸侯是5所,大夫是3所,士是1所。又如,天子的饭食可以有26道菜,公爵只有16道,诸侯只有12道,上大夫8道,下大夫6道。又如,诸侯亲自出访,可以带7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多达7牢;而诸侯的卿出访,只可以带5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只有5牢。又如,天子的坐垫是5层,而诸侯只有3层,大夫只有2层。又如,天子去世,7个月以后才下葬,入葬时,抗木用8重,棺饰翣(shà)用8个;而诸侯在5个月以后就下葬,入葬时,抗木用3重,棺饰翣用6个;大夫在3个月以后就下葬,抗木用2重,棺饰翣用4个。这都是以多为贵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