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十一章 白垩纪 - 世界演义 - 绅士西里

第十一章 白垩纪 - 世界演义 - 绅士西里

大陆上的恐龙开始进入到鼎盛阶段,表现为两个方面:

植食性的恐龙中的蜥脚类恐龙已经发展到最大超过100吨的体重,它们对植物的摄取已经到了土地供养的极限。作为大自然平衡的一部分,作为肉食性恐龙的兽脚类恐龙的数量和种类开始繁盛起来。

晚侏罗纪时期肉食性恐龙的数量迅猛增长。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霸主——异特龙,它们以植食性恐龙为食,其它的动物也会成为它们的食谱。

经过千万年的发展,“龙口”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肉食性恐龙的数量增加的数量更加迅速。由于植食性恐龙和其它生物的数量增长有限,所以肉食性恐龙也开始自相残杀。

鱼龙类在侏罗纪早期达到高峰。蛇颈龙则是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兴盛,并逐渐取代鱼龙的海洋霸主地位。说明当时海洋生态系统内一样产生了生物争霸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鱼龙渐趋衰弱,当侏罗纪结束时已经基本式微。

蛇颈龙暂时取得领先地位,成为海洋霸主。

白垩纪(约1.46亿年前——0.66亿年前)中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但裸子植物仍占统治地位。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猛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另外显花植物种类增加,使得各种依靠花蜜生活的昆虫种类(如鳞翅目昆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如螳螂目等昆虫)与日俱增。

无脊椎动物以菊石、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腹足类、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鱼类已完全以真骨鱼类为主。

哺乳类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原猴亚目作为最早的灵长类出现在白垩纪末期,体型非常小,被归入免猴超科。现在已经灭绝。

古鸟亚纲的孔子鸟在白垩纪早期出现,比始祖鸟晚些,但比始祖鸟要进步得多,已经有了角质喙,飞行能力也比始祖鸟要强得多。更进步的是朝阳鸟和辽宁鸟,被认为是现在鸟类的直接祖先。

在残酷的竞争中,白垩纪时恐龙的种类较侏罗纪时大大减少,甚至连早期的霸主异特龙也成为牺牲品。它们在白垩纪早期已经被淘汰。

棘龙是最大的食肉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前到9200万年前,是已知最重的兽脚亚目恐龙和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最大可达19米18吨。棘龙的最大撞击咬合力可达5吨多,掌力有3000公斤。它的胳膊和手掌是生物史上最强悍的,可以轻松抱起一头成年犀牛。

暴龙,又名霸王龙,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龙,它是恐龙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种类,平均体长11.5米,最长达14.6米,平均体重7.7吨,最重14.85吨。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生存于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的食肉动物。

在以暴龙为代表的肉食性恐龙的压迫下,大陆上的生物一片凋零,就连植食性恐龙的数量都已经下降到威胁种群繁殖能力的地步,更别说那些哺乳动物等其它陆生生物了。大体上只要体长超过10cm的动物都难逃它们的魔掌,以致只有老鼠大小的动物才能活下来。当然能够飞行的就高兴得多,所以当时翼龙在这种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曾经发展出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一口能将马门溪龙吞掉,翼龙身高超过13米。

肉食性恐龙不只是有那些庞然巨物,也包括很多体形很小的肉食性恐龙。它们是更有效率的杀戮机器,犹如狼群。

遗憾的是它们不懂得养殖技术,只靠打猎为生。试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养殖和耕种技术,并且没有科技持续提高土地单位产量,估计我们人类早就灭绝了。而当时的白垩纪就面临着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局面。

这是陆地的情况,而海洋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鱼龙直到大约9000万年前消失,鱼龙共存在了一亿六千万年。

蛇颈龙在白垩纪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海洋霸主。

到了白垩纪末期,海洋中又兴起了新的霸主——沧龙科。

沧龙科是白垩纪后期的海生爬行动物,大型的种类体长达15米,内部构造和生理特点仍然是爬行动物式的。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